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

福地灵水
天地人合一
△杨百欣·图
晋江的青梅山微微一挺,就暴露了土丘的模样,约二十米。这样的“山”,在泉州地貌介绍中都没有一席之地,但它就是一座“靠山”。一千多年前,五店市就靠着它,往南形成上市,多做生意;往北有下市,多为住地。上下呼应,一片热闹。
若说青梅山是靠山,是福地,那么现已被修复在五店市之中的“桃花叠浪”“樟井圣泉”两处古景观就是灵水。皇天在上,有山可傍,有水朝谒,山水相映,人得而居之,天地人合一。这种中国传统山水格局的营造艺术横亘古今,闪烁着中国哲学思想的智慧,在人们的现实生活里代代相承。
着眼于全局
双龙出海·两横五纵
△五店市改造前俯瞰一隅
据说如今的五店市很像原来下市的样子。她修旧如旧,略有微调,平添了几栋搬迁建筑。这些建筑像归来的游子,回乡就自觉地随了习俗,色调、规格、高低、层次等几乎都跟着街巷的肌理走,疏密有致,错落有格。
杨百欣·图
设计者们匠心独具,他们雕琢五店市时,首先应该是着眼于全局吧。你观赏五店市传统街区的手绘地图,状元街、进士路如双龙出海,一上一下,自东向西贯穿整个街区,大有三分街区的气象。而现有的七条巷,呈“两横五纵”之势分布,将街区自在地切分成传统文化区、都市休闲区、闽南风情区和幸福养生区等四个片区。你多看几眼,也许也会惊叹:在街路的粗细与巷子的长短勾连的镜像里,街区的肌理不正像一只无形的巨手挥写的书法吗?
一路两街七通巷
三坡四片五店市
△徐维耕·图
在矮矮的青梅山上俯瞰,街区的分布若隐若现。待你走入街巷里,寻到蔡氏家庙前的十字路口时,一切就明朗了起来。它向后上山,迎坡蜿蜒出一条青梅山路,“青阳古八景”之首的“阳山苍翠”便在山顶。向前走透底,是约有两百米长的布政衙巷,为街区最长的巷。
△徐维耕·图
以布政衙巷为轴,向左,书斋巷和绠布口巷纵横分割。书斋巷从布政衙巷的尾翼处开了个小口,横出通往“樟井圣泉”一景。从此向南行,为绠布口巷。它虽稍有曲折,却左右逢源,自下穿过进士路,向上攀住状元街。你再晃上几十步,就到了“青阳古八景”之“雁塔地灵”。
向右,池亭巷、虎爷巷、大井口巷次第隔开。后两条巷的开口正在状元街上,你一不留神,可能又重返状元街的街头了。原来,状元街这根藤挂着四颗果实。其实不然。从池亭巷向北走,“桃花叠浪”一景便是它的归处。你再随着一条小石路顺势而上,豁然开朗,蔡氏家庙约百米处的庄氏家庙俨然于前,这大抵是中国“曲径通幽处”的意境吧!
△徐维耕·图
还有一条巷子呢?中国的街巷艺术是充满智慧的,这条街上找不到的巷,就在另一条街上。在青梅山西麓的后塘街近中分处,便可得此巷——太保埕巷。它与书斋巷选择了同样的姿势,左右分置,南北映照。
的确是这个样子。青山聚徐风,灵水萦碧漪。“一路两街七通巷,三坡四片五店市”。宗祠在上,状元居中,进士次之,纤尘烟火袅袅。
在这片“赤土铺”上
心跳有了共同的频率
△徐维耕·图
走一趟五店市,自其东南入口而进,脚一踏上状元街的石板路,目光即向远处。自西向东望去,同来自明朝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灵源万应茶寄居的天官第,关乎忠孝又别有明朝民居特色的乌大门,颠覆中国传统风水理论朝向的“朝北大厝”,老瓶装新酒的现代书店,缨簪满堂的庄氏家庙,镌刻着十一名于史有表载的晋江状元的状元坊,源于宋代且最早开发青阳的氏族之一的蔡氏家庙……
一溜摊开,整齐划一,全都在你眼睛里流连。这时,你会觉得一大片红砖的热烈烘着你的心,似乎在这片曾被唤作“赤土铺”的土地上,心跳有了共同的频率。
△徐维耕·图
瞧,房子与房子之间的小巷,有些留出狭长的空间,任近旁庭院里的花草树木探出头来,就等着你来抚摸、取景;有些则见缝插绿,栽上几株树或一丛修竹,也配点花和灌木,别有生意。细思一下,房子里立着、横着、斜着、挂着的木构建整体地围拢起一个个闽南人家。真少了巷间那些木性相近的草本植物的点缀,这日子会不会寡淡了些?五店市的诗意与柔软也少了些呢?
△徐维耕·图
傍晚,屋檐下、墙角边、矮墙上的射灯醒来,砖雕、木雕、石雕泛出不同年代的光晕,红砖、绿树、白石、灰瓦,夹杂些还来不及道出的色彩,它们对语、交织、映衬,斑斓成一段宁静的时光。
·end·
稿源《好一个五店市》
作者李锦秋